高端响应式模板免费下载

响应式网页设计、开放源代码、永久使用、不限域名、不限使用次数

什么是响应式网页设计?

2024年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共16篇)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1篇

客诉主要是以录音、文字的形式存在,其中对非结构性文本的分析和挖掘是重点。

文字形式的客诉基于数量级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如果是小样本的开放性客诉,通常采用人工Coding方法就可以解决,具体操作就是对用户反馈进行分类然后分别打上标签,再进行统计,可以得到词云图、整体情感倾向(负向、正向)等。

大样本的开放性客诉就没法人工进行分析了,那样效率太低,通常借助文本挖掘软件进行分析,比如KHCoder

KH Coder可以实现词频分析(Word Frequency),词的共线分析(Co-Occurrences of Words),词的相关分析(CorrespondenceAnalysis of Words)等,这里主要介绍下用得最多的词频分析和共线分析。

在《基于网络数据文本分析的目的地形象维度分异研究——以南京为例》一文里,以马蜂窝游客对南京的10077条在线评论文本为数据,运用网络大数据文本挖掘法、词频统计法和共现网络法,分析得出目的地形象维度重要性存在差异。

图 KH coder词频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旅游吸引物(主要是人文类)所占的词汇最多、词频最高,它是游客感知目的地形象维度的第一层次,公共基础设施是第二层次,在目的地形象的感知维度中占有重要的成分;休闲和娱乐、旅游环境和地方氛围形成第三层次,而旅游基础设施是第四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了目的地形象感知维度。

图 KH coder共线网络

对目的地形象成分的研究结果显示,共现网络呈现6个节点群。游客感知的南京整体形象由景点、美食、交通、历史、建筑构成,主要源于旅游吸引物和公共基础设施维度,这也进一步验证了目的地形象感知维度的重要性存在差异。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2篇

用的最多的研究方法当属可用性测试。可用性测试是通过还原任务场景,观察用户使用(操作)行为,并配合访谈、竞品分析、可用性量表(SUS)来发现产品体验问题,并对可用性进行简单度量的方式。

可用性测试主要关注产品的可学习性、效率、可记忆性、容错性等,下面是实际操作的常用指标。

可用性测试还可借助眼动仪等设备监测用户的使用过程,属于神经营销学的手段之一,帮助更深层地了解用户。

传统研究方法(有意识/主观研究方法)和神经科学研究方法(无意识/客观研究方法)的结合,会产生1+1远大于2的效果。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3篇

广告评估一般分为前测和后测,前测指广告投放前的测试,通常帮助在多个创意里挑选最优的投放,后测指投放后的效果评估。

MillwardBrown(现为Kantar)作为全球知名的广告测评公司,其广告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穿透力、信息传递、说服力三个维度十多个指标。

3. 品牌层面

品牌评估主要涉及品牌力、品牌漏斗、品牌形象三方面。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4篇

与满意度比较,NPS有很多不一样。

企业实践中,通常用单一NPS研究和NPS+满意度两种设计思路,具体指标体系搭建不再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在执行了NPS+满意度的调研后,NPS与整体满意度出来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四种情况:

尤其注意相悖的情况:高满意度但低NPS,可能说明产品和服务本身体验较好,但品牌/模式丧失吸引力;高NPS但低满意度,可能说明品牌力(概念/模式)强劲,但产品/服务存在痛点。

此外,NPS的人群结构不同,后续的策略不同。当推荐人群比例大/较竞品高时,策略是优先关注推荐者,维护引导、开发推荐人群价值;当中立人群比例大/较竞品高时,策略是关注中立者,满足中立人群在产品服务上的痛点需求,将其转化为推荐者;当贬损者人群比例大/较竞品高时,策略是优先关注贬损者,建立贬损者的预警、干预、反馈的机制,减少贬损人群的负面影响。

2. 运营层面

运营层面的体验诊断/度量主要涉及活动、客诉、广告效果评估。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5篇

品牌力(Brand Power)通常是由模型计算得出,这方面比较知名的有MillwardBrown(现为Kantar)公司的MDS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对不同品牌的品牌力指数进行排名,还可以通过品牌力的结构进行分类。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6篇

此外,为了体系化、长效化进行用户体验建设,围绕用户体验水平持续跟踪与优化、对用户体验进行数字化管理、对用户体验组织进行管理等而形成了用户体验运营体系。

自此,发轫于用户体验设计,闭环于用户体验运营的用户体验行业成形,而用户研究在其中的角色明确并固定下来,那就是聚焦用户体验诊断&度量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研究之于用户体验的核心价值是体验诊断&度量,并不是说就不参与用户体验设计、用户体验战略、用户体验运营,从用户体验研究的角度,上述四个环节都需要用户研究人员的支撑。

二、用户研究如何助力用户体验建设

目前,用户体验的诊断&度量的应用场景主要表现在产品、运营、品牌三个层面。

1. 产品层面

产品层面的体验诊断&度量主要涉及可用性、满意度和NPS评估。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7篇

品牌形象区分功能形象和情感形象,功能形象指产品功能层面的印象,通常用“性价比高的”、“智能领先”、“人性化设计”、“质量好的”等语句来描述;情感形象指对品牌的拟人化联想,通常用“年轻的”、“理性的”、“有趣的”等语句来描述。品牌形象的分析通常用到对应分析技术。

三、聊聊趋势

在用户体验诊断&度量方面,又可以构建起由指标体系搭建、数据采集、结果应用组成的小的闭环。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聊聊观察到的趋势变化。

1. 体系搭建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8篇

用户众测,是邀请一定数量的用户按照给定的任务脚本自行完成产品体验并进行反馈、评价的研究方式。

用户众测和可用性测试的主要区别在于两点:一是是否需要用户研究人员主持,二是样本数量。用户众测执行不需要用户研究人员的主持,样本数量较可用性测试的6-8个更多,通常可以达到30+从而可以用来进行定量统计。

如果说可用性测试主要用来发现体验问题,那么用户众测除了体验诊断外,还可以进行度量。

用户众测的流程一般包括任务设计、用户招募、任务测试、数据回收几个步骤。

任务设计环节需要考虑可行性,注意任务的难度,任务太难或者太简单都不合适;此外要考虑任务的合理性,有的任务不适合用户众测。

用户招募环节注意抽样误差,条件允许时可以做配额控制;此外需要注意招募的渠道,一般情况下内部渠道招募的用户会有本品牌光环效应,造成系统性误差,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无品牌盲测。

任务测试环节此外需要注意用户的任务完成度和效率,必要的话可以建群定期督促进度。

数据回收环节需要注意虚假作答和敷衍作答,看单个样本是否存在打分“糖葫芦串”现象,开放性反馈内容是否过于简单、有重复内容等。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9篇

绘制用户体验地图

1、基本要素

一个比较完整的用户体验地图一般包括:

(1)角色。

即参与人,包括服务接收者(用户)和服务提供者(产品、服务、系统)。首先并且是最重要的,选择故事的”演员”。体验地图是关于谁的? 比如说,一个大学有可能会选择学生或者教职工,两类用户都可能产生不同的体验过程。如果“演员”真的存在的话,通常是对应着用户角色。作为一个指南,当去创建一个基本体验地图时,每一个地图使用一个用户角色,便于表达强烈且清晰的故事性。

(2)触点与渠道。

服务接收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接触触点。体验地图应该将接触点(体验地图中的角色真正与公司产生互动的时刻)和渠道(沟通方式或者服务呈现方式,比如网站或者实体店)与用户目标和行为联系起来。这些因素值得被特别重视起来,因为它们通常是发现品牌不一致和体验脱节问题的地方。

(3)阶段与场景。

服务的阶段主要是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或者环节一、环节二、环节三等等,通过阶段来确定具体的体验过程。当地图设计者正在为一个产品或服务设计一个体验过程时,通过地图可以发现在当前的体验过程中好的或坏的时刻。确保在这个体验过程中有明确的用户目标。那些需要描述一系列事件的用户场景,比如购买行为或旅行行为,体验地图是最好的方式。

(4)使用路径。

用户使用服务的路径,这一步就是详细记录用户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直到用户离开所产生的路径。

(5)用户心智模型与行为。

使用者体验过程中的期望、情绪、想法、感觉及反应。要知道,体验地图中故事的核心内容是:用户正在做什么、想法是什么以及在体验过程中的感受。这些数据应该以定性研究为基础,比如实地考察、情景调研、或者日记研究。呈现的数据密度可以根据体验地图的目的而变化,是为了评估或者设计一个完整且广泛的采购周期或控制系统。

(6)产品体验分析。

体验地图的全部目的是为了发现用户体验过程中的缺陷(在零售体验过程中极其普遍),然后采取行动去优化体验。因此,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体验和痛点描述,特别是用户每个关键节点的情绪,就非常重要。为了不因为观察和记录者的主观因素遗漏相关数据,体验地图中的任何见解都应该被记录并明确罗列出来。

2、创建原则

成功的用户体验地图,是一个以明确目标所引导的写作过程,并且源于调研,在正式确定创建原则之前,请务必确保以下四个问题有清晰的答案:

(1)明确业务目标。体验地图将要支持什么样的业务目标?

(2)确定用途。谁将使用它,用它做什么?

(3)定位清晰。它是是关于谁的以及将要呈现怎样的体验?

(4)内部共享。要将其在内部充分共享,就要明确怎么共享?

下面这些原则或法则有助于用户体验地图的成功:

(1)基于事实。体验地图应该是导向于真实的故事。始于收集任意已存在的调研,但是仍需要基于体验的调研以弥补已存在的调研不能覆盖的漏洞。这是一个定性研究过程。虽然定量数据可以用于支持和验证(或者有助于说服那些认为定性数据为“含糊不清”的干系人),其本身却无法独自构建一个故事。

(2)多方合作。体验地图的活动(不是输出本身)通常是整个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所以要让其他人参与其中。敞开大门邀请各小组的干系人参与到收集数据和构建地图的过程中。

(3)信息明确。不要直接跳向可视化,创造完美视图的诱惑或者直接跳向设计可能会得到一个很漂亮但却有缺陷的体验地图,因此创建可视化视图之前,确保你的数据合成已经完成且易于理解。

(4)全员可参与最终结果。不要期望仅仅通过发送一个图片作为附件的邮件就能够获得他人对你的体验地图的“认同”和兴趣。让它变成一个能够让人们参与其中的生动且可互动的文档。在会议或者谈话中提出你的故事,把它提升为一个可以让他人相信并能参与的故事。创造一个体验地图陈列室,团队的任何人都能够进来体验这个过程并能够产生内容。

(5)动态构建。由于前端用户的需求、体验和意识形态都是动态不可捉摸的,所以用户体验地图本质上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一旦构建好就“终身适用”的工具,所以,在组织内部构建一种动态构建用户体验地图的机制也很重要。不建议请咨询公司,如有可以请相关人长期驻场,终身参与,或者通过咨询公司人培养内部人才团队建设。

(6)颗粒度最小化与AI引入。前面多次说到,一个用户体验地图只能针对一个用户群体的一类或者几个需求,所以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就要重新构建不同的体验地图,当用户分群足够细(一人千面)时,用户体验地图的颗粒度就会变得极小,人工完成已然不可能,引入AI势在必行。

3、绘制方式

一般意义上的地图绘制,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即:资料获取、场景目标、触点分析、行为路径和情绪曲线。

(1)资料获取。搜集足够的资料,确定任务角色。

在准备阶段,产品的访谈、问卷积累,后台数据、用户反馈,以及产品本身策略、核心目标群体资料、核心亮点等都可以成为体验地图的物料。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体验地图的价值在于信息整理与可视化,提供一个整体视角,方便观察产品的优势与缺陷,然而它无法代替其他调研方式获取信息的作用。

在准备体验地图阶段,我们要整理来自多渠道的用户反馈,并结合产品走查与改版访谈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在制作过程中,针对性地搜集用户使用过程中具体问题,了解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发生的体验感受。

这个阶段,通过资料整理,要确定一个完整的用户画像,即一个完整的人物角色,TA代表着和TA有同类需求的一个用户群体。

(2)场景目标。分场景并提炼关键流程,描述清楚用户的目标与预期。

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关键流程的提炼,从而知道任务选择。产品使用中存在很多使用情况与分支任务,制作产品体验地图时需要首先梳理产品的核心价值,提炼关键功能与任务。也需要筛除无法做任务分析或难以了解用户感知的任务。需要有相对明确的任务流程和接触点的任务。

这一步,我们要清晰的描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TA使用我们产品的原因是什么?TA要什么?

(3)触点分析。记录用户全程的接触点。

用户从接触你的服务,到实现他的目标之间,会跟你在产品上有哪些接触,你需要在这些地方服务用户。将其转化为任务,就是任务分析的过程,以每个任务中用户的阶段性目标来划分阶段,记录用户的使用过程。可以尝试从一个简单的任务开始做体验地图。

(图片来自网络)

a.阶段划分:用任务目标(GOAL)来划分阶段。具体可以是一个操作结果,也可以是一个关键的动作。

b.使用路径:拆分具体任务流程(task flow),描绘出用户的使用路径。

c.接触点:标记出操作过程中用户需要接触的关键界面,关键功能模块。便于发现问题后落地到相应界面。

(4)行为路径。记录并描述使用过程,将所有触点连接成线。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10篇

活动效果的评估我们通常可以从数据和用户两个层面来看,数据层面关注活动对于活跃、留存、商业化收入等影响,但只看数据是不行的,因为不知道活动的问题所在以及改进的方向,所以用户视角的活动效果评估也很重要。

用户视角的活动效果评估主要可以解决四类问题,分别是活动用户画像、认知与行为、参与动机、评价态度。

其中核心的效果评估指标主要是活动转化和活动评价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11篇

用户体验地图

用户体验地图是一种工具、方法,在日常的项目工作中,常用于“设计实施前的梳理规划”和“寻找设计机会点”。非常适合产品经理和交互同学作为产品、功能、设计规划的指引,方便对项目中的其他成员做快速直观的介绍。

1、概念

什么是用户体验地图?用户体验地图(User Experience Maps),又被称作用户旅程地图(User Journey Maps),它展示的是用户在使用一款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体验,包括行为、感受(痛点和满意点)、思考想法。通过图形化的方式直观的记录和整理每个阶段的体验,让产品的设计参与者、决策者对用户的体验有更为直观的印象。一张体验地图可以直观的表达出用户操作流、期望、特定的目标、用户情绪状态和整体的体验链,确定用户可能会与你的产品的一些接触点,让你整体把控和评估产品体验。

欧洲旅游的用户体验地图,通过这张图可以直观的看到用户从制定计划、订票、旅游等一系列活动中动作、情感、思考、接触点,通过对这些信息分析、处理就可以快速的理清用户的行为习惯、用户所关心的、找到体验痛点,制定出提高体验的可行方案。

2、用户体验地图好处

(1)直观清楚。以视觉化的方式,将用户与产品或服务进行互动时的体验分阶段呈现出来,让体验地图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能更直观地识别,评估和改善。

(2)贴合情感化设计。体验地图能协助团队精准锁定产品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时刻,同时找到最适合重新设计与改进的地图节点,这一切都几乎用户使用中的情感需求。

(3)全员参与。能够多人参与,并且让所有人都横向梳理一遍产品流程。很夸张的是,大多数产品团队中,往往只有交互设计师认真从头到尾思考过产品流程;同时大多数产品,直到完成后才发现流程上的 bug,但此时只能假装没看见。

3、为什么要做用户体验地图

由于用户体验地图是以记录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全局呈现用户的使用路径,能够清楚的向所有人员展示出每个关键触点的行为和情绪,让人们更容易了解到产品中哪些地方做得不错,哪些地方还有创新空间。因此,通过用户体验地图的制作梳理,我们可以获得:

(1)将公司的视角由内部转向外部。如果一个组织只从内部流程和内部系统驱动来进行用户体验的决策,那么体验地图可以通过聚焦客户的想法 、行为和情感来转变这个组织的用户体验决策,体验地图揭示了企业了解甚少的,真正的用户体验。

(2)打破局限,创造一个共同的视角。因为体验地图展现了用户体验的全部过程,因此它成为跨部门交流和协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体验地图可以作为构建一个为用户体验而做的行动计划的第一步,因为它可以明确模糊地带,有益于解答“我们从何处开始?”的问题。当然,这样的工具因为全局和细节兼顾,可以帮助团队了解这个项目、认清项目,并建立一张工作路径地图。

(3)帮助分配责任人到部门内部的关键节点。通常情况下,用户体验过程中存在的不一致和差错,是因为没有团队内部人员负责这一块内容。体验地图为不同部门或者团队之间的协作指出明确的关系以及关键的接触点。

(4)瞄准特定用户。一张地图是无法勾勒出全部用户群的体验,每一张地图都应该服务于特有用户群。产品是否需要去关注多种用户角色在体验过程中的不同或者相似之处?还是优先考虑核心用户或者探索新类型用户的思路?体验地图都能够帮助团队将注意力放在特定的用户角色身上。

(5)理解定量数据。如果你意识到通过分析定量数据获得的结果有些奇怪,那么体验地图能够帮助你找到原因。

(6)发现新的商机。用户体验地图能帮助你发现创新的机会,改良产品现有问题。其实提升体验的过程,也是掘金新商机的过程,不是吗?

(7)为场景做设计,进行场景化设计。(关于场景化设计,就是基于某个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触发用户情绪,从而进行交互,后面会有详细的篇章进行介绍。)

(5)理解UXD未来被看好的原因。从2016年到现在,我一直推崇UED向UXD转型,从抛出归因论的误导,用户体验地图依然在不断证明这一点。

4、体验地图绘制的误区

(1)忽略前期对产品的思考,忙于开工制作Map。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这个地图之前都需要明确产品的发展策略、目标定位,与身边的同事达成共识后再去动手。

(2)纵坐标:不通过调研或者资料分析、归纳各个阶段,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认知来确定地图中的阶段,这个是致命的。如果你的用户样本数量与分布合理、调研工作做的足够完备,收集的信息比较全面,那么在整理这些信息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些信息是可以进行归类的。

(3)横坐标:不要过早的将渠道的信息加入到Map中,渠道建议单独出一份Map。过早的将渠道引入到用户体验地图中会无形中将设计方案具像化,这既会限制设计师以及运营同事的思路,同样也会影响产品的发展。

(4)不要被动的摄取信息,最好团队内部头脑风暴一份地图与产出物进行对比。

5、用户体验地图的分类

目前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用户情感为主导的,另一种则是以整个使用流程为主导的。互联网企业更偏向于真正的服务用户,实践中第一类较多,而传统企业数字化过程中,由于管理层都是业务或者服务业务出身,后者使用居多,各有利弊。

6、服务对象与适用范围

最后说下服务对象,用户体验地图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策划或者设计,它的服务对象非常广阔。由于服务的对象不同,地图的模样也不尽相同。这一点也重要,前面说不要过早加入渠道也是这个道理。

(1)尚未有原型的产品。可以从无到有调研用户、收集资料,从而充分了解到自己切入的方向是否正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更好的协助团队开始产品的设计工作。

(2)想改进的上线产品。已经上线的产品,引入用户体验地图,主要是可以借助调研、分析、可视化、用户故事等手段,获取用户的体验与感受,帮助产品发现持续迭代优化的方向、空间,甚至寻找新的创新方向。用户体量大,用户群体复杂的产品,要针对不同用户群绘制不同的用户体验地图。

(3)线下实体店铺。这是下半场竞争中,最具看点的地方,我们的线下服务实体可以改进的空间巨大,在后面的应用举例中,我会以中端酒店“亚朵酒店”为例详细介绍。

线下实体店铺引入用户体验地图,可以极大的改善实体店产品的服务体验,或许有一天你进入理发店,不在有推销办卡的“服务”,而是一个个洗发、护法产品的体验空间,当你离开的时候,带走了一个戴森的吹风机。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12篇

例如,中国平安在原有战略NPS体系的基础上发展了触点NPS和关系NPS。

战略NPS指对整个行业的本品和竞品用户进行测量,测量内容是用户体验旅程的所有关键触点,对标竞品识别体验差距,一般一年开展一次,主要用于战略规划。

关系NPS指围绕本品和用户关系,考察在所有用户生命周期阶段的本品NPS表现,同时每个阶段的测量内容和测量对象有所不同,比如手机新机阶段监测内容侧重新机使用体验,及时发现新产品体验问题,测量对象是新用户;购机后3个月监测内容侧重日常使用体验,测量对象是购机后一段时间的存量用户。

触点NPS指对用户体验旅程里的关键触点单独做监测,比如售前和售后触点NPS,同时触点NPS的测量表现出实时性,也就是用户在完成一次购物后就可能实时收到NPS调研问卷。

同样的满意度评估指标体系适用。例如以前我们在做一个APP的满意度监测项目时,通常只会基于本竞品对标一年做一次,也就是战略满意度。随着流量见顶存量用户精细化运营时代的到来,对产品满意度的评估可能需要下沉到某一个功能模块,会对该APP的关键功能单独进行满意度评估,也就是触点满意度。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13篇

以主流的眼动追踪(Eye tracking)为例,其原理是基于眼睛视频分析(VOG,Videooculographic)的“非侵入式”技术,捕捉瞳孔位置,并将该位置信息通过内置算法计算,获得用户在所看界面上视线落点,即用户当前注视点在界面上的具体位置。

眼动追踪主要关注发现度、兴趣度、理解度、接受度等指标,其中理解度、接受度要结合测试后访谈。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14篇

3. 用户体验行业的发展时代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出于对用户的抢夺,开始盛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产品开发的流程变成设计(用户需求洞察、可用性)——开发(编程)——设计(可用性评估)——测试(测试)——用户(使用、反馈),产品在保证可用性的基础上开始追求人性化、愉悦,用户体验经济到来。

用户研究职业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开始承接起原本属于产品设计团队的用户需求洞察、可用性评估(体验诊断&度量)、用户使用反馈收集的职责。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15篇

例如,我们在盒马完成购物,用盒马APP完成支付,用不了多久就会收到盒马的短信调研链接,询问用户在购物消费过程中的满意度。短信的发送可能不再是人工圈选用户然后推送的,而是满足一定条件后的自动系统触发推送。

又例如,一个抢票APP的产品体验度量项目,主要监测抢票得分、抢票成功率、抢票耗时等指标,最早是人工下单、人工统计各流程的时长和报错情况等,随后采用自动化框架测试技术,用机器代替人工,模拟真实用户下单,获取每单的查询时长、出票时长,可以精确到毫米级。

3. 结果应用

在数据采集完成后的成果应用环节,最明显的趋势是数据可视化或者说数字化。通过自动化管理仪表盘,可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将度量结果的汇总信息与问题发现第一时间向管理层发布。

图 华为数字化管理平台(模拟)

此外,随着数据的积累,开始具备搭建行业均值数据库的条件。比如活动效果评估类的项目,通过往期活动效果评估数据,并计算了线上活动、线下活动的活动效果指标均值,就可以形成活动效果均值数据库(Norm值)。

参考资料:

[1]杨智宝,袁小伟,刘远.用户体验在我国的发展概述[J].中国质量,2020年6月,468期

[2] 青旗沽酒趁梨花i.体验度量理论2021[R].简简单单(公众号),2021年10月

用户体验中心建设报告 第16篇

拆分用户体验地图

绘制完整的用户体验地图,在具体落地和应用的时候,要进行拆分。

(图片来自网络)

众多体验地图案例中,对于呈现的信息类型,以及观测用户体验的切入角度而言,选择非常丰富。一般情况下,将体验地图拆分为三个部分:任务分析 + 用户行为与心智模型构建 + 产品体验分析。

首先拆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任务流程,找出接触点,再逐步建立用户行为与心智模型,描述用户与产品交互过程中操作行为与思绪疑虑,最后结合产品所提供的服务,对比用户心智模型,比较产品使用过程在哪些地方未能满足用户预期,在哪些地方体验良好。

全文完~

猜你喜欢